面临的问题:
我国已是世界活性炭生产量和出口量第一大国,活性炭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,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,在技术水平、产品质量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1、基础理论研究不足,亟待加强制备和应用机理研究 活性炭作为吸附材料已获得广泛的应用,但是关于其活化反应机理和孔隙形成规律还不清楚,表面化学基团、颗粒度和表面电位等对吸附效能的影响研究较少,导致活性炭定向制备效果差,选择性吸附能力较低等问题。
2、核心知识产权技术缺乏,关键装备技术滞后 活性炭产业技术创新链长,我国活性炭单项研究多,通用型活性炭产品加工技术相对具有较好的基础,但催化剂载体炭、储能炭、医药用炭、高强度颗粒炭等高附加值产品仍依赖进口,应用技术及成套装置加工水平滞后。
3、产业化基础薄弱,尚未形成有效产业链 活性炭产品种类多,但是产业技术单一、小企业多、分布散,未能形成规模优势,竞争力较差。木屑(精煤)原料供给、自动化装备加工、应用技术研发平台、废炭再生产业技术等缺乏协调推进。
4、技术标准缺乏,标准国际化不足 活性炭虽属于传统产业,经过了50多年发展仍没有其它产品可替代。但是,我国很多活性炭产品的标准尚未制定,导致活性炭生产行业鱼龙混杂,亟需加快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。同时,我国活性炭标准国际化进程缓慢,导致在国际贸易中话语权不足,利润流失。应当鼓励活性炭企业建立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,推动与主要活性炭贸易国的标准互认,推进优势标准的国际化,增强国际话语权。